新常态下微课的有效应用研究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5-1 作者:丁伟伟

前言
新常态下的教育伴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在当下“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大行其道的“微时代”,由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的微课应运而生。本课题通过文献调研、课堂实践、调查访谈、合作交流等方法,探索了如何将微课这一新生事物应用于课堂,挖掘了微课的多种形式和有效价值,汲取了专家、师生的意见与反馈。希望对中职学校教师的微课应用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调研背景
新常态下的教育是引导,是浸润,当以人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微课的产生和发展是顺应新常态下的教育理念的。
近年来,各种微课大赛和培训活动此起彼伏,微课热让我们不得不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反思。传统教学资源如教案、课件、习题等,这些资源以整节课或单元为组织单位,重点从辅助教师“教”的角度设计与制作,多是理想化设计、不够生动,较难反映出教学时的真实状况。再如课堂录像,可以满足前述资源类型的需要,但因其成本高、时间长、文件容量大,使用不方便。
微课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例题、活动、过程、实验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视频。不难发现,微课的“时间短”、“内容广”、“容量小”、“目标明确”等核心特征,解决了传统教学资源的不足,不仅是一种新资源类型,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教育新常态下如何很好的开发、有效利用微课资源,做到与时俱进?这是作为新时代的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为它在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本调研课题聚焦于“微课的有效应用”,希望在学习、实践、交流、反思的基础上,探索出微课有效应用的价值。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2004年起,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工作之余开始把有些知识点做成10分钟之内的辅导视频供亲友、网友学习,2009后全身心投入逐渐建成“可汗学院”。现在在美国某些学校已经采用回家不做功课,看可汗学院视频代替上课,上学时则是做练习,再由老师或已经懂得的同学去教导其他同学不懂的地方这样的教学模式。
正如可汗学院在国外如火如荼的态势,国内外很多文章和研究也表明微课资源不仅可以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更能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也是当前构成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背景下社会每个公民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有效资源。微课无与伦比的优势,也正是启发我们研究和实践的依据与动力。
我们希望通过探索和实践,在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下,借助微课高效辅助实际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能力的提高。相信,只要在不断应用实践中,微课这一新生事物本身会不断演化和完善。
三、调研的过程与成果
(一)体验微课
在课题的最初阶段,我们广泛学习微课相关理论,做了大量文献调研,并观看、思考了网上很多的微课案例,以期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自主学习并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于是,我们开始打算体验做几节不同类型的微课。
1.知识生成型:朱婷婷老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后设计制作了《微课:折叠》。在本微课的讲授中,她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判定定理的讲解与剖析,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在有限的5分钟内圆满完成本知识点的生成及应用任务,并注重小结,用简短的时间对一节课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了精要的归纳和提升。整个微课结构完整,讲解到位。
2.解题研究型:齐悦老师就对勾函数的问题做了一节微课,先是讲解了这一函数的特点等相关知识,之后通过两道典例,再一次地进行了巩固。整个微课内容单一却给学习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课堂设计型:沈志勇老师将自己的初次尝试聚焦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增长的比较”。本节内容虽然不算是重要的考点,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很大的作用。本节微课将课堂40分钟上的比较三类函数增长快慢的方案及利用几何画板实现的过程,浓缩在了5分钟的视频中,方便师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交流、学习和思考。
4.中高职衔接:相当部分中职学生进入高职中后,也进入了学习的“困难期”,尤其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中、高职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对此,齐悦老师首先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如:高职数学之于中职数学特点的变化,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为此,制作《微课:准高职生上高职的准备之数学》,希望和学生沟通,使他们从战略上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其次,还梳理中高职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完成了《校本教材:中高职数学知识衔接》,并制作《微课:中高中数学衔接内容》,为学生进行空缺补充。
(二)微课进课堂
研究、开发微课这一新型资源的最终目的一定是服务于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初步体验,我们基本掌握了制作微课的方法,到了精细加工,学以致用的时候了。
2018年4月我校对外观摩研讨活动中刘正玉老师开设了题为《数形结合在数学解题中的运用》的公开课。刘老师先是利用了自己制作的一个近5分钟的微课,复习了数形结合的相关概念、解决思路和一般步骤。在场的师生无不全神贯注,目不转睛,一边看多媒体演示,一边听解说。之后,便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数学解题中的运用,详细、精彩地就几个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后续评课及个别访谈中,老师们普遍对这一创新举措给予了肯定: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节省了课堂时间,达到了教学目标,辅助了课堂高效教学。
丁顶老师开设了题为《变式翻转之原电池教学》的公开课。在这节公开课上,微课成为学生主要的自主学习部分,难点讲解透彻,语言精简,形式新颖,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微课学习和本节课的实际,事先列出阅读提纲,学生根据阅读提纲需要观看微课视频,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了观看视频的效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指导和提示,学生学习结束后,及时汇报总结并进行学习情况的当堂检测和批阅,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讲解和更正。
过程感受及成果:
1.以上微课进课堂的实践,都是课前自制微课,用于课堂的某个环节,有针对性达到某一目标,以期达到辅助高效课堂的效果。微课组成员老师基本能适应和掌控这样的授课形式。
2.大量的案例分析、同行交流,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视频的制作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微课制作固然重要,但比其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这些时间,如微课与教案如何进行融合、微课应用于哪个环节才能最大地发挥它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假设如何解决等,才是关键。
3.借助微课实现某一环节后,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没有被削弱,而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逼着老师改变“以我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花更多时间去研究探究式、个性化的学习。
(三)合作与交流
合作与交流,一定是促进个人或团队进步与发展的有效方式,所以我们搭建微课组,成员由信息工程系专业计算机教师和各学科带头人以及青年教师骨干组成。
1.微课组成员定期定点研讨,这为我们微课应用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最初接触微课激烈地讨论它的价值,到互相切磋制作心得,再到每一节公开课前的集体商讨和准备,我们在一次次思想、创意的碰撞下,较为顺利、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次的实践。
2.为了听到更多老师对微课的声音,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微课的建设和应用中来,微课组成员决定将微课进课堂的实践安排在各教研组的公开课上,并在课后进行整个教研组内的评课。观课老师就自己听课的感受进行评价,授课老师非常珍惜这样的成长和进步机会,认真听取大家的看法,希望通过大家对课堂的观察,探索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微课这一辅助形式?探索微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究竟是否有效?探索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微课的优势?
3.我校信息工程系于2018年5月批量制作了微课培训校本教材,该教材从微课的前言、微课的分类、微课的制作规范、微课的几种主要制作方式、微课制作软件的应用等进行系统入手。教材完全采用微视频模式,并放置于学校资源网中,供老师们学习参考,真正做到用微课培训微课。我们认为既然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能力。用微课培训微课解决了教师任务较重,时间紧,难以集中培训等困难,充分利用教师平时的零散时间,再配以微课大赛、教学大赛、全员晒课等活动,迅速提高教师的微课制作和有效应用水平。
(四)意见与反馈
微课组成员间的讨论、教研组老师们给出的点评、专家的中肯意见,对微课的有效应用一步步改进和完善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但是,检验实践的有效性,主体还是学生。在微课进课堂活动中,我们在课后组织了学生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于将微课程这一新的教学资源带入课堂的认可程度。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主要得到了以下反馈。
1.绝大多数同学对微课持认可态度,被微课新颖的形式所吸引,针对于传统的课堂模式,利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更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93%的学生觉得微课的设计、开发有必要。
2.如果某学科的全部知识点在网络上都有,你会经常上去看吗?可能是因为受制于日常学业的压力,60.4%的学生回答不愿意利用网络去学习相关知识,所以我们认为更有必要利用微课程对于知识进行整合,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3.在问到希望老师在微课中讲解什么内容时,学生的回答是全方位的,从概念、原理、例题、难点、重点、易错题、竞赛到知识应用等,学生都反映到有需求有希冀,这也告诫我们对于微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其连续性、系列性、层次性。
4.76%学生选择了“推行微课会对学习造成干扰,因为要启用电脑,手机等设备观看,会让我分心”,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特别像我们这样的一个住宿制学校,不具备让学生天天上网的条件,而这有悖于微课程的“时效性”,所以,通过这个问题,也明确了我们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如何更高效的推广微课程。
5.多数学生喜欢自定时间、自定地点、较开放、较自由的学习方式,而微课程将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平台。
6.数据分析来看,学生不是特别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他们习惯于传统的被迫式教育,所以我们在推广微课程的同时,还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进行不断的自我完善,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不断成长。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不知不觉,微课在我校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在教育部门的主导下,老师们致力于微课的开发与应用,微课悄然走进教学,在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分享,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新生事物的微课,它的发展必然与问题相伴相生。
1.微课开发与应用的局限性
在微课开发之初,教育部门以比赛的形式推动微课开发,的确是功不可没。教师们开发微课的热情高涨,参赛作品质量高、内容新、形式多。在分享与使用中,既看到了老师们的智慧之光,也为自己制作微课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但随着微课开发走向深入,这种以比赛为主的微课开发方式,使得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也表现出来了。
(1)微课资源多、内容广,但缺乏系统性。
由于未能有组织地开发,在制作这些微课的时候,老师们可能更多地往获奖或者是较好地完成任务的角度考虑,导致微课开发选题的自由度比较大,往往侧重于选取一些容易引起注意的、简便的内容。真正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学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微课辅助学习;在使用的过程中,某些微课与实际教学的重难点并不一致;或者和教材出现脱节的情况,内容不具有系统性;对微课命名也没有统一规范,给检索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2)微课形式新,但吸引力不足。
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支撑,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在微课开发中,教师大多喜欢用PPT演示的方式。这种录屏加旁白的形式虽然简洁、容易驾驭,但如果只是使用PPT满屏讲解,无疑与课堂一致。这样的微课,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又或者设计花哨,喧宾夺主,十分钟八分钟的热闹过后,发现所得甚少,学生使用的兴趣同样会打折扣。如果不能吸引学生去看、去学习,课堂是没办法翻转的。
(3)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乏成功的体验。
在实际的微课开发中,教师最擅长的还是讲授。习惯了课件内容的“长篇大论”,习惯了讲解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殊不知,教师的一言堂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学生难以参与其中,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意,其作为课前帮助学生预习、课后辅助学生攻克难点的作用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4)微课的应用范围小,资源利用率低。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微课在教学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后攻克重难点知识。但在比赛这一指挥棒下,教师们基本都是各自为政,独立自主地瞄准了评奖这一方向努力的,这种自主开发的“原生态”特点,使得微课开发资源浪费严重,重复建设下导致了很多优秀的微课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
总的来说,在微课开发与应用上,存在着资源开发系统性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参与不足,缺乏成功体验;重复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
2.微课有效应用问题的解决策略
(1)统筹安排,兼顾细节。
作为翻转课堂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微课的开发应该与教学配套进行;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会不一样,又要求我们的微课开发应该是兼顾细节的,体现其全面、完整、系统的特点。
统筹微课内容。作为微课组织者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教材版本,整体规划微课的内容,统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知识点,注重学科系列化、结构化、完整性,并使之连成一体,形成系统的微课知识网。
兼顾学习环节。微课的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或者是深入分析重难点的地方,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知识进行细化,突出重难点,简洁明了,符合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并整合成为一条完整的知识链。在微课设计完成后,一定要规范命名,最好还是与配套教材相统一,方便检索。
(2)强化微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微课的魅力在于吸引学生主动进行课前的自学,课后“温故知新”,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从内容和设计上下功夫。
注重内容的形象化。开头入题要有趣,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重点知识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形式,使之形象化、艺术化、趣味化。充分体现微课简明、新颖的特点。
注重设计的简洁明了。合理采用视频等新媒体技术,突破微课制作的技术瓶颈,达到微课质量的科学性、技术性,体现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节奏要得当、语言要幽默,便于学习者集中精力,关注学习内容,避免了其它事物对其思维的干扰。
(3)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微课中,仅仅是教师的“一枝独秀”肯定是最为简单的。然而,单纯的讲解容易使学生出现厌烦的情绪。我们应该在微课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
注重内容呈现的巧妙性,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微课设计中适当留出时间,不断地给学生制造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的讲授风趣些,就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了。
给学生留点作业。传统意义上的学习,都是有适量作业的,所以,新潮的微课也不妨沿袭这一优良的传统,在微课结束的时候留一点点作业,哪怕只是相关的有意思的思考题,让学生学习之余,心里还有微课的影子,以便在心中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涟漪。此外,老师的讲解要注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技巧,好让学生顿悟。
(4)真正利用微课资源,促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利用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微课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合理运用微课资源进行预习、突破重难点、有效巩固所学的知识,使课堂有效翻转。同时,可以把微课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坚持应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微课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微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微课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快速传播知识,在传播给学生的同时,也促进了微课资源在教师间的分享。加强资源的分享与共建,为教师的思维碰撞提供平台,学习优秀教师的微课,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有效降低微课开发的难度,加快专业成长。
四、结语
微课,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在以“学”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背景下,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为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推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展望未来,教育新常态下的微课的开发与应用势必将成为一种常态,真正成为实用高效、广泛应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jsxxh.cn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