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职业教育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2019-5-5 作者:陈东林

盐城市职业教育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陈东林

一、盐城职业教育基本现状

1. 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1)职教事业持续发展,资源配置日益合理

全市现有各类中高等职业院校29所,在校生近10万人。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1所,成人高等教育1所,5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技工类院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18所。29所职业院校中,有公办学校25所,民办职业院校4所。目前,主城区共有中高等职业院校15所,在校生总数4.96万人。其中高职园区6所,在校生4万人。此外,全市还有各类职工培训中心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480家,年培训50万人次。(见表1、2、3)

(2)专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领域日益拓展

目前全市职业学校开设16个专业大类、96个专业、311个专业点,(见表4)其中与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对接专业数分别达31个、13个。近些年,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沿海大开发和新特产业发展,新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应用技术、光伏技术、节能电光源、港口物流管理、智能家居等15个专业。全市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大。

图1服务支柱产业的专业数量柱状图

盐城市职业教育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图2服务新兴产业的专业数量柱状图

盐城市职业教育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图3服务主导产业的专业数量柱状图

盐城市职业教育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图4服务其它产业的专业数量柱状图

盐城市职业教育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合作办学日益扩大分布在产教融合方面,我市制定出台《中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地方发展“六个一”行动计划》,11所四星级以上职业学校联系对接盐城中韩产业园、盐城经济开发区、盐城国际软件园、大数据产业园等12个重点产业园区(见表5);28个专业集群对接东风悦达起亚、领胜城科技等84家骨干龙头企业。在工学结合方面,积极探索专业技术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先后组建汽车、装备制造、工业自动化、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纺织、电子商务、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商贸、餐饮服务等12个产业职教联盟(见表6),36所市内外大中专院校、203家行业企业、58名省内外专家参与联盟建设。在开放合作方面,盐城机电高等职业学校投资2000万元新建AHK中德(盐城)培训中心,开展工业机械、汽车机电一体化维修专业“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截至目前,全市职业学校共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8个专业20门课程与10个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衔接(见表7、8),产教融合、中外融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构建。

(4)育人质量持续提升,人才支撑日益强化趋势

在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全市广大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整体良好,文化课合格率、专业技能合格率、体质测评合格率、毕业率逐年提高,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稳步提升。近五年来,15522名中职学校毕业生通过对口单招升入高校,10000余名毕业生通过中职与专科“3+3”、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进入高校就读(见表9)。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近五年,全市中职学校师生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牌658枚,包括国赛金牌16枚、省赛金牌58枚,居苏中苏北前列。其中2018年夺得国赛4金2银、省赛19金34银,创近年来最好成绩。盐城技师学院学生近五年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银奖2个、优胜奖2个,国赛第一名19个,省赛第一名80个、技能状元3个,全国全省技术能手78人。获得国家、省技能大赛金牌的学生均直接被保送到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在促进就业方面,全市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和企业输送3万多名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本地(省内)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8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在社会培训方面,近三年全市累计招收退役士兵进行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8106人,招收中西部职业教育不发达地区学生2000多人,开展农民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12879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9794人,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28.6万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0万人次。

图5盐城市中等职业学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盐城市职业教育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5)基础能力持续增强,整体水平日益提升

在基础条件方面,全市已建成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5个,省品牌特色专业37个,省中高职现代化专业群8个。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逐年提升,目前达94.63%。“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71.42%,达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超过50%”的要求。全市现有市级服务地方产业领军人才工作室32个(见表10),省、市职教名师工作室18个,职教师资产学研能力不断提升。在经费投入方面,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总体保持逐年增长态势,2018年生均公用经费达4342.8元,高于上年258.8元。另外,市财政每年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400万元(2018年200万元),主要用于职教联盟建设、技能大赛及信息化教学大赛等重点赛事的奖励,促进了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图6:省中高职现代化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等建设情况

盐城市职业教育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图7“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饼图)

盐城市职业教育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图8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

(柱状图加折线图)

盐城市职业教育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盐城市职业教育与产业现状调研报告

2. 存在问题

(1)职业教育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匹配

一是人才供给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总体上看,全市职教专业覆盖面比例偏小,招生数量也难以满足行业需求,全市目前服务汽车产业的专业类别2个、装备制造专业4个、纺织服装专业5个、现代服务专业7个、建筑专业3个、现代农业10个,新能源产业专业2个、电子信息技术专业8个、高端装备专业2个、航空装备1个,专业面不宽,专业层次不高,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对接不密切。

二是专业设置还滞后于产业调整步伐,全市职教专业高度集中在加工制造业、计算机技术类、财经、商贸等传统专业,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偏少。专业“雷同”、重复设置率高,如市区有9所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含动漫软件、平面设计),8所学校开设财经商贸专业,7所学校开设机械机电专业,6所学校开设汽车类专业,3所学校开设服装类专业在校生仅418人,均未形成规模与特色。

三是人才培养质量不够贴近企业要求,由于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完善,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融合不够深,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本地企业岗位需求、实际要求契合度不高,人才培养大多停留在低层次的通用技能上,特殊技能和关键技能明显不足。尽管近年来地方企业用工需求比较旺盛,但仍有不少职教毕业生难以在本地充分就业。

(2)职业教育自我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趋势不相吻合

一是对经济发展形势缺乏精准研究。在过去一段时期里,全市职业教育更多着力于规模化、数量型发展,不少职业学校办学相对封闭,对经济发展、产业态势和市场需求研究不够深、了解不充分,在主动服务发展方面缺乏前瞻性,主动融入、精准发力不够。二是专业调整缺少灵敏反映。学校难以根据市场变化和区域产业转型适时改进和调整专业设置,有效对接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我市2018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0.5:44.4:45.1,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但目前我市职业学校现代服务业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均不够充分。三是人才培养质量缺乏多维评价。目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还停留在自我诊断与自我改进的状态,缺少企业等第三方的深度参与。

(3)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事业发展需求不相配套

一是投入政策有待落实。我市目前应由地方配套的骨干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群建设所需资金尚未完全跟进落实。二是投入力度有待加大。开展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试点及兼职教师聘用等,尚缺专项补助经费。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部分地区职业教育实训条件相对落后,实训设备先进性、现代性、仿真性不够,职教专项经费水平也较低。三是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目前我市职教发展主要依靠财政投入,行业、个人和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

(4)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与内涵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师资数量相对不足。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按师生比1:16的配备标准测算,约需教师4420人,而现有专任教师数3360人,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缺人问题还客观存在。二是师资结构不够合理。按职教课程计划,公共课与专业课课时比应为3:7或4:6,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也应为3:7或4:6,而目前我市专业教师比例偏低,仅40%左右,尤其是工匠型“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三是师源渠道比较单一。面向企业和社会聘请专业教师的渠道不够畅通,一些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任教多年,但编制等现实待遇问题难以落实到位。职业学校新教师招聘参照普教办法,难以聘用到实际教学急需的专业教师。

(5)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提升办学质效要求不相协调

目前我市建立了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状况依然存在,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以市区为例,12所公办职业教育院校分属于9个主管部门(见表11),各学校之间隶属关系不同,办学经费渠道不一,统筹协调与统一管理难度较大,资源配置与专业布局不尽合理。

一些行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学校办学质效难以提升。

(6)职业教育学校与学校发展不相平衡

市区10所招收初中毕业生职业学校,有4所学校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有4所学校在校生规模在1000人以下;不同专业类别实验实训设备总值差异较大,市区职业学校设备总值为35106万元,机械机电专业类别实验实训设备占29%,交通运输占19.6%,信息技术占17.3%,电工电子占11.1%,其余12个专业类别实验实训设备总值所占比例在5%–0.17%.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类别实验实训设备也差异较大,市区6所职业院校开设机械机电专业,其实验实训设备总值为10196万元,交通技师、经贸学校该专业设备总值分别为126万元、26万元.同时存在着有学生没有专任专业课教师办学的现象,如盐城技师学院美容美发,盐城交通技师学院学前教育、体育健身,盐城经贸学校机械机电、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文化艺术;同时还存在部分学校有专任专业课教师没有学生办学的现象,如电工电子、能源化工、纺织服装、文化艺术等专业。盐城市经贸学校和盐城市机械工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已停止招生),学校维持正常运转困难,急需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或进行资源整合重组。盐南中专办学主体调整频繁,学校有办学能力,但办学效益不高。

二、盐城产业布局及企业用人需求

1. 盐城产业布局

(1)产业定位及发展趋势

盐城基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实际,主动融入长三角,开放沿海、接轨上海,定位于沿海最具活力的中心创业型城市,全国最有影响创新型城市,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国际化和多样化。并将盐城建设成为北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和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基地、上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2)产业布局及发展规划

围绕 “调轻调新调绿调高调强”方向,推进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构建具有中高端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长三角北翼产业创新高地。产业布局上,滨海、响水高起点建设东部沿海现代化大工业基地,大丰、东台、射阳重点推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发展,建湖、阜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经济。产业规划上,以低碳、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紧扣全产业链打造,全力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快增长、扩规模、上水平,强化主导产业规模支撑;加快新能源汽车、海洋产业、航空装备和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创新关键节点项目,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放大先导产业带动效应;推动汽车、机械装备、纺织、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加速向中高端环节迈进、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向专业化、网络化、虚拟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优先承接发展产业上,优据《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显示,盐城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有,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航空航天、医药、汽车、食品及钢铁等八个产业。

(3)产业结构及发展目标

截止2017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1.1:44.4:44.5,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标志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已经形成。2018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0.5:44.4:45.1,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盐城经济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

当前,全市经济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优势主导产业,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发展自主品牌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汽车零部件和汽车后市场,引进更多的汽车领军企业,加快向“三个千亿”目标迈进。二是推动新能源产业打造全产业链,主攻科技研发、核心部件、运维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推进高效光伏电池和组件、光伏发电、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三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发展,聚焦智能终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东山精密、领胜科技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钢铁产业加快布局,全力服务宝武精品钢、德龙不锈钢等项目建设。推动机械、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落实智能制造发展计划,实施500个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新增500家规模企业“上云”,增创新的发展优势。

——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实施物流业发展行动计划,培育汽车、钢材、建材等市场群,构建现代物流集疏运体系。积极发展都市经济,引导行业相近、类型相同的企业集群发展,培育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打造一批主题楼宇、高产楼宇。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快载体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大数据商业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鼓励有条件地区推行轮作休耕,新增高标准农田40万亩、设施农业20万亩、综合种养面积30万亩,新建50个万亩以上优质农产品基地,培育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绿色蔬菜等9个百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农产品网络销售突破150亿元。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每个县(市、区)创办一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4)产业集群及发展前景

全市已获省经信委认定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9家,分别是:风电产业集群、石油机械产业集群、节能电光源产业集群、涂装设备产业集群、齿轮产业集群、环保产业集群、纺织染整产业集群,我市获省认定数苏北第一。2018年上半年全市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共343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76.9亿元,同比增长11.6%;利润56.1亿元,增长10.7%。到2020年,全市每个县(市、区)培育发展1至2个在本区域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且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本区域经济总量力争在40%以上,建成乡镇特色产业园区数不少于本县乡镇园区总数的50%、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度不低于60%。同时,加大对省、市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支持力度,建成一批在市内外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集群、园区及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等工作力度;大力培育和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和企业规模,拉长增粗产业链,开展内外配套协作,创建特色产业配套园区;积极探索智慧集群智慧园区建设,推动集群和园区企业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创新链、供应链、服务链互联互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对照乡镇园区“等级创建”要求,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生态建设,加快产业链项目招引,提高园区企业集聚度和亩均效益。

2. 盐城企业用人需求

(1)企业用人“量”的需求

2018年1-9月份,全市共举办各类招聘会485场(次),进场招聘企业12591家(次),提供招聘岗位35.89万个(次),进场求职人次数30.78万人,达成就业意向9.29万人。9月末,全市规上企业缺工总数15788人。今年以来,随着东山精密、远景智慧海上风电装备、铠胜盐城电子产业园等大项目大企业的入驻,企业用工规模持续扩大、人力资源市场岗位充足,出现用工不足的现象。就业的行业分布排在前五位的重点行业分别是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2017年相比变化不大。2018年1-3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1.09,比上年同期上升0.08。我市人口基数较大、返乡就业增多仍是基本就业面,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等回乡就业成为主体,但企业用工缺口大,究其就业结构性矛盾原因,主要在于劳动者素质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

(2)企业用人“质”的需求

总体上看,企业对新进员工的要求,有健康的身体,有良好的品格,有过硬的综合职业能力。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人,关键在于人才。全市实施的“515”人才引进行动计划,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已引进一大批高校毕业生、专门人才及领军人才,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但新成果转化、新技术使用、新工艺掌握需要面广量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产”需要经济能人提高农业产业水平,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服务“二产”、“三产”。“二产”需要创新人才推进二产的转型升级,同时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产品质量。“三产”需要创业人才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和创新是现代工业的基因,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产业升级调整,既要不断寻求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也要有强大的、训练有素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尤其对于我市这种后发沿海城市,拥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对于技术创新、先进技术的消化与改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客观上,人是一切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素质决定着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就一个地方而言,高级人才可以通过引进,而大量的产业工人只能依靠地方职业教育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表明,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往往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推动技术、工艺、流程创新的战略途径。工业化以来的历史证明,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此,迫切需要盐城的职业教育跨越发展。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jsxxh.cn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今日推荐

倒计时定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