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张悦)

时间:2019-4-30 作者:徐歆

文物修复与保护现代化专业群建设调研报告

一、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国家政策、发展现状及调研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各个时期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文物,这些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形成的传统工艺对现代的生产活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对于二者的传承与保护有各自的侧重点,其中文物的修复与保护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为传承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明的一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目前,我国有36个项目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一。根据文化部公布的信息,我国共有87万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达1219项,省级非遗项目8556项,其实有很多非遗我们不知道的要远远超过知道的。早在2002年,我国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明确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2005年,国家又出台《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指导方针;随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明确提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2006年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获得通过;201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强调要以传承与创新、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原则,积极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通知》,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旨在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2016年,文化部在江苏苏州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会议上,各省(区、市)文化厅(局)代表分别根据本地非遗保护工作的情况和经验就两个文件和相关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回顾我国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事业,从愈加规范的科学化技艺来看,其中的核心是进步的修复保护理念,这些无不说明这门专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文物的修复与保护更多是停留在工艺技术的层面上,而少有对于修复材料或保护方法的科学研究。

从研究成果来看,我国目前的文物修复保护技术著述不多,很多技艺传承人的技艺与经验没有得到及时的整理总结,重修复实践、轻理论研究的现象很普遍。关于文物修复与保护的文献数量较少,且多为概括介绍的文字,而涵盖关键的修复工具、材料、保护工艺等各方面具体内容的寥寥无几。

对于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大致从三方面考虑:一是修复专家要想深入研究修复材料,需要先进的分析检测仪器,还需要大量的模拟试验工作,普通的文博单位或者个人是无法具备这些条件的;二是传统的修复传承人都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师徒技艺,工具及材料等主要源于长期经验,并没有将修复保护的手段理论化、科学化;三是文物修复与保护在现代艺术品市场上很活跃,由于商业利益的限制,很多关键的技术和知识属于机密信息,这也让文物的修复与保护难以公开交流。

因此,保护并不是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技艺传承上,而是要融入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管理方法,融入现代化设计教育体系中。我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是特色专业,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由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献修复方向)、文物修复与保护(书画修复方向)、文物修复与保护(陶瓷修复与制作方向)、艺术设计(非遗设计实践方向)四个专业组成。近几年来,虽然我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为国家培养了数批专业人才,很多已成为各地古籍修复业的骨干人员,但我们也看到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所存在的客观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先人创造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搞好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建设,让非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使本专业群的课程更能体现我们的培养目标,形成培养特色,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我们特组织开展了此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人才需求与专业群改革的调研活动。

二、调研时间


2018年7-8月

三、调查方法

采用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四、调查内容

1.人才培养及岗位分析调查

1)文献修复方向、书画修复方向

我校的文献修复专业课程中安排了比例较大的文献修复实训课时,在三四年级便可充分体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重点放在了古籍修复专业课上,这一点值得肯定,抓住了主要矛盾,但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的专业课程没有在课程设置中较好的展现,通过教师下企业实践,对于纸质文物修复修复技艺有了更多的理解,在纸质文物修复的领域应有更深层次的拓展,例如书画修复、书画装裱及书画复制技术等课程可以放在教学中的第二梯队,这些课程可以对文献修复课程进行很好的补充,而像雕版、篆刻等课程可以放在教学中的第三梯队。几年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大量的时间在修书,用枯燥、乏味、单调来说一点都不为过,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增添书画修复技术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很高的兴趣,更何况学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队伍,有着开这门课的先决条件,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常用”书画同源”来说明书法和绘画技法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那么现在用这句话来形容古籍修复和字画修复技术之间的联系,也是最贴切不过的,从张老师学习的体会可以开设古字画修复课程尤为必要。首先,其修补原理是一样的,古籍和字画都有修补问题,书画由于篇幅有限,观赏性较强,在修补时必须要精工细作,两者使用的工具也基本类似,字画修复的工具,也可以来修复古籍,可能区别只是修书多了一把锥子、一个木制锤子。其次,其修复方法也基本相同,书画修复常用的”洗、揭、托、裱”各种方法,同样也适用古籍修复当中。这么多的相同点那么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应更好的将两门课程进行互相渗透有侧重的结合,这样才能将一二年级美术课的内容应用在书画修复上,如果单单侧重古籍修复,那美术课程的开设又有什么样的目的和作用呢,所以需要进行课程的梯队结构建设,让其更好的为主要课程发挥作用,开设书画修复方向有利于专业的持久性发展。

2)陶瓷修复与制作方向

我国现在有很多大中小型文物保护研究单位,例如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陕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和上述几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加上全国很多博物院及博物馆、考古所、科技部、保护部、保管部等专门保护实验室,例如故宫博物院的科技部实验室、浙江省博物馆文物保护室、陕西考古所的文物保护室等单位,其中需要进行很多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尤其是对文物材料的老化问题、变质规律、修复保护方案的选择、操作工艺等都需要系统深入的研究。另外,目前国内文物修复人才极其稀缺,各类博物馆馆藏文物约2500万件,民间收藏中也有可观数量的文物,大量文物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残缺不全,亟待修复。而国内具有专业知识的陶瓷修复人员只有700余人,且大多年事已高,后继者则寥寥无几。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通过传承修复保护技艺,开展科研活动等,无疑促进了操作技能与理论研究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适用于具体的文物保护工作。

展开来本专业有大致两个方向的岗位需求:一为陶瓷修复馆员。老一辈的陶瓷修复工作者通过多年的文物修复保护研究、实践,总结了很多传统保护技术的关键要领,在文物保护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掌握传统陶瓷修复保护技艺的老同志逐渐离开了文物保护岗位,因此非常需要继承这项传统工艺。而现有的陶瓷修复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陶瓷修复工作的要求,年轻一代的陶瓷修复工作者很多缺乏实际修复陶瓷的经验,所以需要经过专业培养的陶瓷修复人员。二为分析检测仪器管理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物保护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研究设备不断更新,现代科技不断运用与文物保护,大大提高了文物保护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分析研究检测设备的操作与管理需求也显得尤为突出,实验设备的维护与具体操作,是文物保护科技创新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例如南京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诞生于2005年,开设以来,每届都有学生就职于省级博物馆,还有很多学生到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就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也在2008年起与上海博物馆合作,开设了学制5年的文物修复专业,有学习美术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等理论知识,并且有大量实践修复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艺术设计(非遗设计实践方向)

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人才需求:


博物馆纵然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若缺乏专业人员的诠释,其文化张力也无法在博物馆文创产品中得以呈现。由于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处于刚起步阶段,在博物馆内部组织中设计类、经营管理类等方面的人才都相对较为缺乏,所以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上缺乏一定的经验,产品的设计缺乏创新性。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对于其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投入不足,尚未形式原创性的设计研发能力、创新竞争力。产品的设计大多停留在对馆藏文物资源的简单复制或是对国内外优秀文创产品的照搬,缺乏对文化精髓的提炼萃取。比如,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三个不同博物馆所开发的文创产品”书法包”,产品在设计上除了表面所印制书法的不同之外,产品的其他方面毫无差异,缺乏创新,无法让消费者识别产品的出处来源。从博物馆的角度来看,缺乏创新性的产品同样限制了博物馆的竞争战略范围,不利于博物馆文创产品长期的经营和发展。博物馆需要扩大人力资源的运用,以培养专业人才作为博物馆文创产业持续成长的后盾,同时也要善用博物馆资源的优势,取长补短,把握文创产品开发的机会。

在所调查的博物馆中,目前专门从事经验管理和产品设计的人员数量在20人以上得只有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其他各馆为3到10人,如西藏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绝大部分博物馆则只有3人以下或根本没有。这仅仅是从人员数量上统计调查的结果,实际上由于观念、机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人员大多都是从博物馆传统部门调过去的,他们的从业经历都和这一专业不相符。而专门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人员大多缺乏对馆藏品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体悟,因而开发出的产品往往缺少独特的历史文化感染力。利用这种松散的团队去实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跨行业的市场运作,是很难适应市场实际需求的。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考察,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设计师既要熟悉文博事业,也要了解市场营销,还要具有文创类的设计专业技术。因而要促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培养和引进同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专业知识又具有文创产品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园人才需求:

据了解,2013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就已经达到了5.1%,2014年实现5.7%,稳居全省第一,也是唯一超过5%的城市,文化产业已逐步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但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时时暴露,与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差距仍然存在,根据调查发现,南京现有60家左右的文化创业园,南京部分园区文化创意企业的占比不足八成,进驻单位鱼龙混杂,招商部门也未设立任何资质门槛的审查环节。然而,有相关人士坦言,并非园区不想招创意企业进驻,而是南京自身的创意企业有限。具体来看,南京市创意产业人才从业年限 2年以下的达到 73.2%的比例,3 年到 5 年之间的占到17.52%,5 年以上的仅占 9.37%,反映出创意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从业人员行业经验普遍偏少,从事将非遗文化进行文创设计的人员更是稀缺。以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虽然通过很多方式和渠道来引进髙素质的创意型人才,但是和发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首先创意型人才总量上不忠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较少,发达地区之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能够蓬勃发展,与它们拥有充足的创意型人才有密切的关系。2013年,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就业总人口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目前上海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其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10%。其次,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晩,高质量、经验足的人才较少,大多从业年限在2年以内,且年龄集中在20—25岁之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865创意产业园集中大量专业型人才有一定的难度,且由于人才的问题,1865创意园有点偏离了原有的规划,出现了商业型地产模式的痕迹。因此,要想促进创意产业园的正真发展,不能是仅仅是打造一个外壳,培育一种形态,这种形态必须要有实质内容来填充,这就必须培养大量的创意人才。据调研目前北京、上海有大量的创意产业园不仅设计人才聚集同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聚集发扬地,有不少都是非遗文化的设计呈现,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文化旅游创意产品人才需求: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火爆升级,如今国内旅游业发展水平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纪念品市场规模将达3100亿元以上,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5%。人们去一个地方旅游,总想带回一些浓缩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作留念,这样也带动了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面对新形势下的竞争与产业的变化和挑战,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崛起,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文化创意可以用来激活旅游资源潜在价值、引领旅游业发展,坚持以本地旅游资源为依托,还可以注入更多的当地特色文化内涵。因此,需要大量的文创设计师参与其中,而旅游纪念品又离不开当地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将非遗与旅游纪念品结合做出大家都喜爱的现代文创产品将是未来旅游纪念品市场的重要一环。

目前国内很多地区旅游文化产品粗制滥造。许多开发者片面追求数量效应,结果导致一系列品位低下、质量低劣、价格低廉的”三低”文化产品的出笼。以旅游纪念品为例,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纪念品销售可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而目前南京旅游纪念品销售只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且国内游客在南京购买的就是桂花鸭、云锦、雨花石、金箔工艺品、雨花茶5样”老面孔”,而国外游客购买最多的则是并非为南京特产的玉器和水晶。旅游产品特色缺乏、产品雷同、质量不高、价格混乱现象严重。

可以说只有真正了解当地文化,熟悉非遗技艺并专业从事文创设计的创意人才才是推动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目前江苏、南京专业从事旅游创意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与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缺口,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挥,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够的弱点。南京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状况可概括为3个并存:较大的人才数量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并存;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人才稀缺与人才浪费并存。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从事设计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人才,而旅游纪念品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遗技艺进行再设计,打破过去传统的”老样子”,也许云锦不再是挂在墙上,雨花石不再是放在盆里,雕版不再是展示在博物馆里。

文创设计公司人才需求:

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文化创意设计总监邱丰顺认为即便在创意设计受到各行各业前所未有的关注的当下,文创设计在国内依然步履艰难,高校几乎没有专门的文创设计课程,而在设计行业,很多时候,文创设计只是一家设计公司的附属业务而已。对此,身为设计师的邱丰顺认为,国内文创设计要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解决人才问题。”眼下最需要的是将创意变现,而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文创上层资源——人才的奇缺。一方面是文化创意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是传统工艺,特别是非遗手工艺的失传。”生于台湾的邱丰顺直言,在台湾,很多人一进大学就清楚自己未来就是要做文创产品的设计。


2.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

从调研情况看,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关工作距用人单位与市场需求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中对民国文献这一部分不够重视,现阶段国内民国文献修复力量相当薄弱,一直以来我校在南京大学修复专家邱晓刚老师的带领下,在民国文献修复方面也做了许多实践、探索、研究及归纳整理,为南京大学图书馆修复了大量民国文献,颇见成效,但是我们对于民国文献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和加强,在修复民国文献的过程中更需要我校协调更多的实训课时进行系统学习。

(2)课程方案中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科技保护知识课程以及实践修复操作技能培养,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将所学的文化知识运用于修复保护过程中,对于文物保护项目的深刻理解,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对待修复问题,这就要求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陶瓷修复需要非常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很好地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勤加练习,对于文保单位所要求的考古修复、博物馆展陈修复等工作,明确修复保护方法,使用正确的工艺操作手段。

(4)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设计需要研究市场,艺术设计专业(非遗设计实践方向)需要学生不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还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在符合市场预期的文创产品之中。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课程方案中有大量的平面、三维软件课程以及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培养,如:3D打印,但是学生会有对学习的专业软件、工具,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的问题,因此必须将软件技能的学习与实际案例,设计思维相结合。

5)学生对学过的各科知识,做不到融会贯通,对所学的知识很难形成系统性、连贯性的运用,因此导致实际工作不能发挥所学知识。本专业的特点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工艺技能与现代设计融合,教学的重点也在于辅导学生将两者有机结合。

6)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由于高职学生是初中进入,五年制学制,因此毕业就业过程中会有与社会、本科院校不太相适应或有差异的地方,这就要求在教学或者平时的企业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提前的规划引导。

五、对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工作建议

1、落实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实施以非遗名师工作室为孵化器,让非遗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发挥”政、校、行、企、研”职教联盟联合办学特色。

2、在做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发展机制,不断引进南京乃至江苏的优秀非遗技艺,拓展了更多非遗类手工技艺课程,旨在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人,让南京非遗学院成为全省手工大师的摇篮,成为南京探索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3、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 建设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强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提供为学院、企业与市场进行无缝连接的交流合作平台,提高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的知名度,扩大学院的推广力,同时让非遗元素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让非遗走进大众的生活,活态传承与创新。

4、专业方向在非遗设计实践框架下,应当在有限的课程中尽量让学生多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以及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同时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文创设计的发展趋势,使得所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社会、市场、时尚现代,更加符合相应岗位群的需求。

5. 在注重实用技能培养的前提下,根据对应的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整合。既要加强学生的手绘、电脑软件、模型制作的应用技能,也要适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水准。尤其是创意能力的提高是艺术设计专业(非遗设计实践方向)成为特色、示范专业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6. 整个五年课程尽可能使用串行顺序教授连续性、承接性形成很强的系列,使得学生的学习链条不脱节,方便学生前后印证,增加知识的巩固效果,提高学生对知识行程完整的体系效果。

7. 通过”教、学、做三者合一”、”边教边练”等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场地、练习场地、模拟工作场地合而为一,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比如将3D打印的教学放在工作室,在讲授机器操作让学生练习的同时,启发学生设计创意的能力,将设计概念用3D打印的方式呈现。

8. 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建议采用轮训的方式将专业教师下放到企业中去锻炼。还可以帮助老师建立工作室,鼓励老师将真实设计课题、比赛项目带入课堂,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将非遗文化融入设计创意中,学生能从中获得与市场最紧密的联系。

9. 教学中要经常聘请校外专家,不论是非遗专家、手工艺人还是知名设计师,或者高级技师来为学生以授课、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接触较前沿的设计思想。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jsxxh.cn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